世界奇跡——秦始皇陵兵馬俑之謎
最早把秦俑消息發布到海外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在 1978年4月號上題為《秦始皇帝大軍——中國令人難以置信 的考古發現》一文中寫道:我們面臨的是本世紀以來最偉大的 考古發現……我們站在雨中,激動得幾乎流下了熱淚,如同每 一個面對偉大藝術品的人D這些塑像一件件栩栩如生……如 此偉大的考古發現展示了歷經戰斗與榮耀的中國歷史。我們 在此處所看到的大軍只是一個歷史的開端,在不到三里遠的 地方才是墳墓的本身和歷史的源頭。也許就在那巨大的墳墓 下面埋藏著帝國最大的秘密以及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最為 瑰麗輝煌的寶藏……”
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奧林匹亞宙斯神廟,摩索斯國王陵墓,位于地中海、愛琴海之間的羅得島的太陽神 巨像,今土耳其境內的以弗索斯月亮女神廟,埃及港口的亞歷 山大大燈塔曾被歷史公認為世界七大奇跡。
2000年后的今天,除了金字塔以外,其他六大奇跡早已 被歷史沖刷得幾乎不存在了,,這時,惟有秦俑從地下又重新 站立了起來。它就是二千多年前東方文明古國空前絕后的歷 史遺址。世界第八大奇跡在東方的中國。
以考古學家身份髙度評價秦俑價值的丹麥女王瑪格麗特 二世,當她下到秦俑坑時,激動地說:“我搞了幾十年考古,也 到過許多國家的考古工地,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震驚人心的 場面Z
丹麥首相安高.約思森看后評價廣秦俑而H各不相同,真 是到了神的地步?!?
羅馬尼亞前國防部部長斯坦庫?列斯庫先生則說:“埃及 金字塔很偉大,但它是一個粗獷的勞動/而秦兵馬俑每一件都 是精美的藝術品?!?
前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參觀后感嘆:“作為聯合國的 秘書長,我希望所有的軍隊,都像西安的兵馬俑一樣?!?
(i)千古一帝秦始皇。 '
秦始皇,名蠃政,公元前259年出生,13歲即位。按照秦 國制度,他在23歲吋舉行成年加冕典禮,開始親理國事。從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這位鐵腕人物以10年吋間統 一中國,公元前210年7月病逝于出巡途中,終年50歲。
關于這位皇帝的功過是非,至今仍是歷史學家們爭論不 休的話題。然而,可以肯定一點:他是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極 為深遠影響的罕見人物。他開創了中國延續二千多年之久的 中yang集權封建專制政治體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因為“皇帝”這一名稱是由他發明,并沿襲使用到20世紀初 的。
秦始皇身材高大,大腹便便,鼻梁高聳,嘴唇肥厚,細長的 眼睛閃爍著陰鷙的目光,驕傲的胸脯像猛禽般隆起,說話聲音 嘶啞而尖銳。他思想銳敏,行為果決,好大喜功,精于權術,同 時殘忍暴戾,冷酷無情,剛愎自用,奢靡無度。他的一生在血 雨腥風的政治斗爭中渡過,滿足狂熱的征服欲望成為他生活 的第一需要,而這種征服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野蠻的殺戮。 東征西殺的不斷成功養成他好大喜功的性格,至于每次成功 需要付出多少生命的代價,他從來不屑一顧,至高無上的地位 和冷酷無情的性格使得他十分孤獨^他沒有朋友,甚至沒有 心腹,因為對心腹也須有足夠的信任,而他對任何人都談不上 信任。如果要講信任,他只信任自己。他病態地堅信,他在一 切方面都具備超人的天賦,“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是理 所當然的D另一方面,他確實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 之一。從不顧顛簸勞頓,五次巡游天下外,即使身在朝廷,他 也躬親文墨,五分巨細,白天審理案件,夜間批閱文書。他為 自己規定了工作定額,每天批閱60千克文書,常常為此工作 到深夜。
(2)兵馬俑的發現。
1974年3月29日,陜西省臨潼縣(現西安市臨潼區)晏 寨公社(現晏寨鄉)西楊村的幾位村民在村南一片柿子林中打 井抗旱。在井下挖土的村民發現了一個窟窿。挖開窟窿后, 他看到一個類似瓦罐的東西,村民們有些喪氣,以為挖到了古 人的磚瓦窖。他們繼續往下挖瓦罐”變成了像一個人的脖 腔,之后便是身子、胳膊、腿、銅兵器、磚頭等,他們緊張起來, 以為挖到了“瓦爺廟”(神廟h挖出的東西是“瓦神爺”?!巴呱?爺”是當地農民對陶質神像的俗稱。原來,這里的村民祖輩相 傳地底深處有“瓦神爺”,它深居地下,行蹤詭秘,從不輕易露 面,然后誰一旦遇見,便會帶來不祥,比方說,好端端正在打 井,本來已漸漸出水,忽然遇上“瓦神爺”,頓時井底干涸,只好 自認倒霉。所以、老實忠厚的村民們總是遵循長輩告誡:倘若 打井,掘墓時碰上“瓦神爺”,最好悄悄挪個地方,千萬不敢聲 張,免得再惹禍殃,于是,整個村子沸沸揚揚地議論起此事來。 晚上,村里一些上了年紀,思想上有點迷信的人,怕得罪了這 些“瓦神爺'三五成群來燒香叩頭,祈求“瓦神爺”不要降罪于 村民。
其實,早在這次發現以前,秦俑已經多次向人們傳遞了他們存在的信息。因為在后來對俑坑的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還先后發現和清理了幾十座墓葬,其中就或多或少地發現有兵馬俑碎片。而在20世紀30、40和60年代,西楊村附近還出土了 4個跪坐俑,但它們有的被視如草芥,有的被當作神像,有的雖被視為文物,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這次發現卻非同往常,它翻開了秦陵史上新的一頁;這一天,也成了秦俑史上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真是無巧不成書。正當西楊村的村民們面對“瓦神爺”不知所措的時候,晏塞公社水保員房村民來了,他是來檢查打井情況的,當他聽說挖到五米多深還不見水時,他來到了井邊,仔細察看現場和從并中挖出的秦磚及“瓦神爺”后,憑著自己的文物知識,他讓村民們立即停止打井井向縣文化館報告了此事??h文化館王進成館長接到報告后馬上帶領文物專干趙康民、丁耀祖騎自行車來到了西楊村o在臨潼這塊風水寶地,他們接觸了許多的文物,但像這樣真人一般大的陶俑卻還是第一次碰到。它們是哪朝哪代的?用來千什么的?王進成他們心里一點底也沒有,但隱隱約約覺得,這么高大的陶俑決非等閑之輩,很可能是極富價值的國寶,應該趕緊收集起來!但是,井邊周圍一片狼藉,附近到處都是陶俑殘片,井底下的秦
磚也被村民們挖光了,拿到家里。有人巳把銅箭頭、銅弩機當作廢銅賣掉,有的村民們還把比較完好的陶俑頭支起來,戴上個破草帽放在莊稼地里嚇唬麻雀,三人看到了這些倩況立即組織村民召開座談會,向村民們宣傳國家文物政策,動員村民們把井下出土的文物拿出來。趙康民取出一疊麻紙,把井下出土比較完好的俑頭、俑身和俑腿全部包扎起來,放在自行車上。接著他又到三任、晏寨供銷社將村民賣掉的銅箭頭等文物收繳回來。臨離開西楊村前,他又囑咐村民們用籮篩將井口旁那堆混有陶俑碎片的土全部篩一遍,然后將每塊碎片都 收集起來連同銅簇等一并送交縣文化館。
按理說,臨潼縣文化館應該將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向上 級匯報,但舀時出于各種原因,他們隱瞞了這件事,只由趙康 民在文化館的一角悄悄進行修復從嚴格意義上說,趙康民 應是秦始皇兵馬俑最初的發現者,
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另一個人的介人,趙康民的修復工 作還會進行多久,可憐的陶俑還要在黑暗的角落里呆多長時 間。6月的一天,在新華社工作的記者藺安穩從北京回家;回 潼探親。當他得知西楊村村民打井挖出“瓦神爺”后,急忙到 縣文化館觀看正在修復中的秦俑,井向趙康民進行了采訪,還 到西楊村打井工地進行現場觀察,很快寫出一篇題為《秦始皇 陵出土-批秦代武士俑》的重要情況反映。他將此文交給了 《人民日報》編輯部。隨后編輯部將該文編發在專供中yang領導 傳閱的《情況匯編》上,這是羌于秦俑發現的第一 ?次內部報道。 這篇稿子印發后,立即引起中yang領導的重視。時任國務院副 總理的李先念,對這一罕見的重要文物發現十分重視,作了如 下批示:
“建議請文物局與陜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 護好這一重點文物J
隨著藺iii者的文章面世和李先念副總理的批示,秦俑從 此得到了世人的重視和了解,揭開了掩蓋它二千二百多年的 面紗從地下走了出來。
(3)20世紀世界考古史上最壯觀的挖掘。
1974年7月15日,始皇陵秦俑考古發掘隊首批隊員一 行四人,告別十一朝古都西安,來到風景優美的驪山北麓。他 們一到西楊村,也顧不得休息,就立刻趕到柿樹園,開始了緊 張的工作,首先是對已暴露的遺跡遺物進行登記、繪圖和照 相,接著就開始了新的發掘。據他們多年的考古經驗,既然這 是個殉葬坑,面積就不會有多大,正如隊長袁仲一后來在一本 書中所寫的:“當時大家做夢也沒有想到俑坑的規摸會如此的 巨大,認為十天半月就發掘完了?!奔日J為十天半月就會發掘 完畢,他們離開西安時只帶了兒件更換的衣服,住就在生產隊 的場房里,吃則是在農民家里輪流吃飯,總之,考古隊員們壓 根就沒做長期工作的打算。誰知十天半月過去了,別說發掘 完畢,就連俑坑的邊也沒有摸著。
從8月1日開始,考古隊兵分兩路,一路的主要任務就是 尋找俑坑的邊沿。他們擬定了以打井發現處為基點,以十字 交叉法和梅花點形式逐步擴散的方案,于是,沿著發掘方位, 從東向西,從南向北,每隔3米就用探鏟打一個探孔。這種探 鏟最早是盜墓者的主要工具,后經過改進就成了考古工作人 員的利器。它可以在地上打孔,并將土層及泥土里的摻雜物 攜帶到地面,有經驗的考古工作者據此就能判斷地下遺存的 狀況。探鏟慢慢地向西移動著,它告訴人們距離打井處50米 的地方有俑,距離100米的地方還是有俑。
近一年之后,他們終于在距井口以西二百多米的地方找到了俑坑的西邊,而北邊也在距井口六百多米的地方發現了。 現在他們可以準確地告訴大家了:這個埋藏地下多年的寶藏 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6米,總面積達到 14260平方米!
在考古隊一路進行鉆探的同時,另一路則繼續向南、北、 西三面擴方發掘。由于稍后發掘的都是武士俑,考古人員有 些習以為常了,各人都在忙各人的一攤,工地上一片平靜。就 在這時,一個足以打破這種平靜的發現又出現了。這是一組 車馬,四匹陶馬齊頭井立,雖然馬身上的金、銅、石等馬具裝飾 均已脫落或被擾動,但依然顯示出雄糾糾縱橫沙場的姿勢。 馬后駕車一輛,只可惜已被焚毀,僅留下車轅、車廂的木炭遺 跡。盡管如此,考古隊員的情緒還是為之大振,他們期望發現 更多新的遺物遺跡。而不久,他們就如愿以償。那是一柄長 近1米的青锏劍,它靜靜地躺在泥土中,好像一直在等待著人 們來發現它D當考古隊員將其輕輕拿起并拭去其上的泥土 時,它立刻顯出銀白色的劍身,發出一道耀眼的寒光,二千多 年泥水的侵蝕并沒有掩蓋住它曾經的風采,不僅光亮如新,而 且十分鋒利。它出土后不久,考古隊員張占民就別出心裁,做 了一個相當有趣的試驗。他將一疊紙鋪在桌面上,而后用劍 從上面輕輕劃過,不料這輕輕的一劃竟把19張紙斬成兩截。 后經光譜和化學分析,其主要成份為銅錫合金,另外還有微量 的鎳、锏、硅、鈷等元素。尤令人驚奇的是劍身表面還有一層 含鉻化合物氧化層,這表明秦劍已作了鉻鹽氧化處理,以鉻鹽氧化法處理兵器表面可防腐蝕,這在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中 亦有發現,由此可見,我國至少在秦漢時代就已掌握了這一 工藝。但究竟當時的工匠們是如何進行化學鍍鉻的,對我們 現在的研究人員來說還是個謎。
陶俑、陶馬,各種青銅武器如劍、戟、戈、矛、彎刀、鈹等等 出土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D西北大學歷史 系考古專業的幾十名學生也在劉士莪教授的帶領下聞訊趕 來,發掘進度明顯加快。不久發掘面積已達六百多平方米,至 此俑坑東端已全部揭開,共發掘出高大的陶質武士俑五百余 件,駕有戰車的大型陶馬24件,實用銅兵器及金、銅、石等飾 品七千余件,以及大量的建筑遺跡。而在眾多的青銅兵器中, 有幾件戟顯得格外重要,因為上面鑄有“寺工”、“三年相邦呂 不韋造……”、“四年相邦呂不韋造……”等銘文,這些正是考 古人員苦苦尋找的東西^俑坑發現以來,雖然考古專家早已 作出了“可能是秦代一個遺跡”的結論,而且后來的種種發現 甚至可以表明它就是秦代的遺跡無疑,但仍然缺乏真憑實據。 秦俑隊的考古人員一直思考的是它和秦始皇有什么關系?,F 在,他們從短短的銘文中找到了答案一俑坑就是秦始皇的 殉葬坑!為了摸清整個俑坑埋藏的內涵,考古隊又在坑的西 端和中間開了四個試掘方,發現了 58件陶質武士俑。從已發 掘的兵馬俑的排列密度可以推知坑中大約有陶俑、陶馬六千 余件,實用青銅兵器數萬件。
奇跡,真是奇跡! 1975年7月21日新華社播發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發掘的消息,這一巨大考古發現,頓時引了國內 外人們的普遍關注。
然而,正當人們為這一發現興奮不已的時候,有幸出土的 陶俑陶馬卻面臨著新的不幸:草草搭起的簡陋的工棚根本無 法阻擋風雨的侵蝕和日光的曝曬,俑身上殘留的彩繪很快剝 落,珍貴的車跡蕩然無存……為了更好地保護兵馬俑,并向世 人展示其威武之姿,國家同意了聶榮臻元帥的動議,決定撥巨 款在俑坑上面建筑遺跡展覽大廳,成立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 館。1975年8月,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專程來到陜西,傳 達了國務院關于建館的決定,并要求考古隊進一步落實俑坑 的四界和內部陶俑的分布情況,從而為博物館的基建工程和 今后俑坑的全面發掘提供比較確切的資料。為此,考古隊在 第一次初探和試掘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第二次復探和試掘,結 果兩次探測所獲資料相符馬上就要施工了,怎么處理這些 已出土的陶俑陶馬呢?搬到倉庫里?有種種不便!放在原地. 不動?這倒是個好主意,但施工時又難免不受損害。最后大 家達成一致意見——回填。1976年元月,當修建秦俑館的人 員陸續進人工地開始緊張施工的時候,所有試掘的部分又重 新被土掩蓋了起來。不過,這次掩蓋與二千多年深藏地下相 比無疑是小巫見大巫,因為不久它們就會再次出頭露面。
秦俑館的主體工程歷時兩年,至1978年4月建成。這是 一個恢宏壯闊的拱形大廳,東西長230米,南北寬70米,高 22米,總面積達16100平方米,鈀俑坑全部罩在其中。伴隨著展覽大廳的竣工,俑坑的正式發掘也提到日程上 來,鑒于遺跡的面積大,考古隊決定采用大探方發掘法發掘, 他們大膽創新,將整個俑坑劃分為27個方,每方20米X 20 米,這大大超出了一般探方5米x 5米或10米x 10米的常規 面積。方劃好了,方號牌也豎起來了,現在擺在發掘人員面前 的是一層厚厚的砂石泥土,它們全是畫山山洪沖下來的堆積 物,不含遺跡遺物,把它們清理出去卻不是個小問題,因為據 鉆探提供的數據分析,地表以下深1.4米之內都在此之列。 僅僅依靠考古隊的力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于是,當地的駐軍 趕來了,當地的農民也趕來了,鍬頭舉起來,鎬頭揚起來,鐵锨 揮舞起來,地排車滾動起來,機動翻斗車輛也在工地上日夜奔 忙……春去春來,經過整整一年的時間、才最終揭去了稷蓋在 俑坑上面厚厚的砂土。1979年5月,考古隊開始從俑坑東端 進行詳細的清理發掘。
填土一層層被清理,出土的文物也隨之越來越多,一會兒 發現一把劍,一會兒又發現一件長戟;這里發現陶俑身上有鮮 艷的彩繪,那里又發現漂亮的馬飾。大家忙得不亦樂乎:顏色 要保護,破碎的陶俑要修復,又要照相、記錄、繪圖,還得為重 要的文物編上號,貼上標簽,提取人庫……一切都有條不紊按 部就班地進行著,俑坑的形制也逐漸明朗起來。
這是一個大型的地下土木結構建筑,它和地表建筑一樣, 也以木料為主構材,木料均為質地堅實的粗大松桕木。修建 時可能先挖斜坡門道和土壙o該俑坑東端有五個斜坡門道,
考古人員發現上面有清晰的車輪遺跡,可見是工匠們用來往 地下運輸東西的。用完后,門道均用密排的立木封堵,立木外 貼席一層,然后夯土將整個門道填實。土壙底部則先填上土, 逐層夯筑,作為地基,并以條磚墁鋪??觾啥烁髁粢粭l南北長 約六十米,東西寬約三點五米的長廊,兩長廊之間夯筑10道 東西向的黃土隔墻,10道隔墻與南北邊壁一起形成11條過 洞,而后在坑的邊壁及隔墻兩側按一定的間距排列木柱。木 柱下端置于地袱上,上端則承托枋木,從而構成井口枋形的框 架,框架上密排棚木,棚木再鋪上一層席子,席上覆蓋土層再 經夯實而成。俑坑上部的建筑因火焚早已塌陷,并將陶俑大 部分壓碎。不過位置未動,均可復原。由此可以看出:兵馬俑 就陳列在11個過洞和兩條長廊里,并形成一個龐大嚴整的地 下軍陣。東邊長廊里,共有俑210件,除去南北兩端分別為面 南面北的6件俑外,剩余的204件排成面朝東方的3列橫隊, 每列68件,且每列橫隊的左右兩端各有1件頭戴長冠的軍吏 俑。該部分陶俑只有3件甲俑,其余皆為不穿鎧甲的袍俑,他 們皆穿輕便短褐,腿扎行膝,足蹬薄底淺幫黑履,頭上免盔束 發,所持兵器以遠射武器為主,是軍陣的前鋒。緊接3列橫隊 之后的是11個過洞中的兵馬俑,它們的前段多為袍俑,后段 多為甲俑,并以第6個過洞的步兵俑為中心軸線,按戰車一步 兵一戰車一戰車一步兵的方式排列。中間面朝東方的38路 縱隊是軍隊的主力,多持長兵器,左右兩邊各一列分別為,面北的橫隊,當為軍陣的側翼,亦多持弓弩等遠射武器;俑坑的最西端還發現有一排面西而立的武士俑,是軍陣的后衛。 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進行的戰爭中就有方陣、圓陣、錐行之 陣、雁行之陣等各種類型的軍陣出現,從上述兵馬俑的排列來 看,它有鋒有后,且鋒輕后重,陳列密集,十分符合古代兵書中 對方陣排列的要求,是一個氣勢宏偉、堅如磐石的大型方陣。 從軍陣的武器裝備來看,弓弩在前,劍戈在后,弓弩為表,戟盾 為里,長短相雜,利于發揮各自的優勢。這種軍陣極可能在秦 滅六國的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f是“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利 器。
前面說過,這個最先發現的俑坑,其正式發掘娃在秦俑館 展覽大廳竣工之后才開始,而當修建工程緊鑼密鼓進行的時 候,秦俑考古隊又開始了新的勘探^ 1976年4月,在最早發 現的俑坑東端北側約20米處,又發現了一座俑坑。于是,西 楊村民發現的就被定為一號坑,新探出的就成了二號坑。不 久,在一號坑西端北側約二十五米處又探出了三號坑,而在 二、三號坑之間,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未建成的四號俑坑。
從1976年秋到1977年底,考古人員對二、三號坑先后進 行了試掘,發現二號坑與一號坑相比,不論建筑形式還是兵馬 俑的排列形式都顯得更為復雜。二號坑平面大體呈曲尺形, 東西兩邊各有三個斜坡門道,北邊有一個斜坡門道,總面積約 六千平方米。它很明顯地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邊一部分面 積約為一千零五十平方米,其東西兩端各有一條南北向長廊, 中間為6條東西向過洞。這一部分出土了 334個武士俑,共同組成了一個頗有特色的小型方陣。方陣的中心是8路面東 的蹲跪式武士俑,每路20件,共160件。他們身披鎧甲,左腿 支起,右膝著地,身略向左轉,雙目向左前方平視,兩手則在右 側作握弓狀,其附近還有銅鏃及木弓的遺跡,兩相參照,他們 當是弓箭手。方陣的四周又與中心不同,武士俑多面東側身 而立,左腿微拱,右腿后繃,雙足一縱一橫,成丁字形。左臂向 左側伸張,四指并攏,掌心向下,右臂曲至胸前^手掌伸開,掌 心向內,雙目凝視左前方,菇標準的持弩射擊的姿勢。
用弩大跫裝備軍隊,大概始于舂秋時期的楚國,各國軍隊 都普及時,巳到了戰國時期。弩和弓一樣都是一種遠射武器, 但二者的威力卻大不相同D當弩張開后,由于弩有牙,弦可以 掛在上面,所以不像張弓那樣總要用手臂用力拉著弦,這樣, 就可以有較長的時間臘準,命中率較高。另外,弩除了有像張 弓-樣依靠臂力的臂張弩T還有用腳蹬的蹶張弩,可以加大射 擊力量,使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很早就 注意到弩的威力,他說何以知弓弩之為勢也?發于肩膺之 間,殺人百步之外,不識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勢也?!彼€說, “厄則多其弩”,即當遇到兩邊高峻的狹窄地形時,應該多使用 弩。弩威力雖大,但弩張遲,臨敵不過三發,射擊頻率遠不如 弓。那么如何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弩的作用,又能使矢 注不絕呢?上述二號坑的這個小方陣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 題。它采用弩表弓扭的布陣方式,弩兵與弓箭手相互配合,一 立一跪,迭次射擊,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弓弩的作用,從而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
二號坑的西部從南到北共有14個過洞,又可分為三個單 元。第一單元為1?S過洞,其東西兩端各有一條南北向長 廊。這里出土的全楚駟馬戰車,車為木質,巳被焚毀,但前面 駕車的四匹與真馬大小相仿佛的陶馬依然昂首噴鼻,攢蹄欲 行,威風凜凜。車后還一字排列著御手一人,似在緊控馬轡; 甲士二人,均手持長兵器。像這樣的戰車,該單元共有64乘, 排成8列,每列8乘,共同組成一個戰車方陣。
說起戰車,它曾在我國古代的戰爭中發揮過極其重要的 作用,其形制大致是單轅、雙輪、方形車廂和長轂。轅前端橫 置車衡,衡上縛軛,用來駕馬。古戰車的計量單位叫乘,一乘 即指四馬一車,車上一般有乘員三人,為車右(戎右)、御手和 將帥,其位置,《文獻通考+車戰》謂為御手在左,車右在右,將 帥居中。但秦俑一、二號坑中所展示的情況與此并不全然相 同,除車右位置在右較固定外,御手在中、將帥居左的情況也 不少見。最初戰車后面都跟隨徒兵,到春秋戰國時期則出現 了不跟徒兵的戰車。秦代大概這兩種狀況是并存的,因為一 號坑出土的戰車后面都跟隨徒兵,而二號坑的戰車方陣中只 有乘員。在殷周時期,戰車可謂先進軍事裝備技術的代表。 依靠畜力駕駛,增強了軍隊的機動性;車上乘員的武器,尤其 是青銅武器和防護裝備發揮出最大威力;戰車上又可以設置 旗鼓等指揮用具,便于戰斗的聯絡和指揮。
但毋腌置疑,戰車本身又有許多難以克服的缺點,且不說車體笨重,難以適應山地作戰,即使在平原地帶,也很難做到 臨陣變換隊形。兼以車上配備的弓箭射程有限,很難做縱深 配置,無法采用縱隊的隊形戰斗,通常只能采用一線橫列作 戰,即雙方都排成橫隊,互相向對方靠近,首先用弓矢對射, 接著待戰車逼近了進行格斗,但受戰車結構的影響,格斗只有 在兩車相交錯時才能進行,而早格斗的兵器必須是長兵器,否 則,根本無法觸及到敵人。隨著社會的發展,戰車漸漸退出了 歷史舞臺,以騎兵、步兵為主的軍隊編制漸漸取代了以戰車為 主的編制。不過,這個取代的過程又是極其緩慢的,甚至到了 秦代,戰車在軍隊中仍占相當大的比例。我們在兵俑坑中看 到的情況不正是如此嗎?但畢竟,戰車已是歷史的棄兒,獨立 的步兵正大規模地活躍在戰場,一個新的兵種——騎兵也漸 漸嶄露出頭角D 二號坑西部第二單元即9L1過洞就有騎兵 的鞍馬八匹,它與19乘戰車、264件徒兵俑共同組成一個長 方形車陣? 19乘戰車排成三路縱隊,車后均多多少少地跟隨 有徒兵,騎兵殿后,以補車陣行動不便之缺。西部第三單元 (12?14過洞)更是一個長方形騎兵陣,它包括108件鞍馬和 6乘戰車。
一談到騎兵,我們就自然地想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壯 舉。如果說武靈王不是最早,那至少也是較早地看出了騎兵 在戰爭中的優勢。這位具有先見之明和憂患意識的國君為實 現“序往古之勛”的愿望,下定決心要將胡服騎射付諸行動,理 所當然,他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絕大多數人早已習慣了被所謂“蠻夷”仿效的模式,而絕少有勇氣返過來向“蠻夷” 學習些什么。但趙武靈王最終還是力排眾議,讓士兵們脫下 博帶寬袍,換上窄袖衣衫,訓練騎兵射箭,從而產生了中原最 早的騎兵。騎兵日漸發展壯大,以其迅猛之姿在疆場上縱橫 馳騁。但在戰車還沒有最后退出歷史舞臺,步兵又巳迅速崛 起的情況下,騎兵并不是戰場上的主力軍,而是作為一種機動 力量出現。即以二號坑西部第三單元的騎兵陣為例,雖有鞍 馬108騎,但列陣時仍以車居前,以騎居后,這正符合兵書所 言以車為正。以騎為奇的列陣方式以騎兵配合其他兵種作 戰,主要在于騎兵機動性大,“百里為期,千里而赴,出人無 間”,便于離合、集敢,能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二號坑出土的 騎兵的陶馬都雕塑有鞍韉,銜轡齊全,只是兩側尚無馬鐙,可 見秦時的鞍馬是沒有馬鐙的,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騎兵作用 的發揮,也使得當時的騎兵只有在配合其他兵種作戰中才能 發揮較大的作用。 '
綜上所述,二號坑展示給我們的是四個不同的小方陣,它 們既各自獨立,又互相勾連,共同構成一個大型的曲尺型軍 陣。它以持弓弩的徒兵居前為鋒,戰車和騎兵分列左右為翼, 車徒結合的長方形軍陣居中為主,一旦遭遇敵軍,則視作戰環 境之具體情況,“易(平原地帶)則多其車,險(地勢險峻)則多 其騎,厄(兩旁高峻的狹窄的地形)則多其弩”,靈活機動地調 遣兵力,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奪取戰斗的勝利。
在一、二、三號三個兵馬俑坑中,?-號坑經過1978年到1987年兩期發掘,發掘面積4000平方米,占一號坑面積的 32%;二號坑是1994年3月1日才開始正式發掘,而三號坑 發現最晚,卻最早發掘完畢。由于它面積小,僅約五百二十平 方米,為一號坑面積的1/27,所以從1988年12月至1989年 9月短短10個月的時間就發掘清理完畢。它和一、二號坑一 樣也是土木結構建筑,但形制也比較特殊,平面呈字形, 東西長17.6米,南北寬21.4米,深5,2?5,4米。俑坑東邊 中部有斜坡門道一個,東西長11.2米,南北寬3.7米。門道 與俑坑主體部分交接處用立木封堵,封門后的整個門道用五 花十-夯筑填平。俑坑內部分為三部分,為車馬房和南北廂房。 車馬房內出土了駟馬髹漆木質戰車一乘。如前所述,一、二號 坑也都出土了一些戰車,但大多數都沒有華蓋和彩繪紋飾,而 且車上乘員一般都是三人,三號坑的這輛戰車卻是彩繪,并有 華蓋,乘員四人。其中兩人分立于車后左右角,兩人一前一后 立于中間。四人均披甲短褐,腿縛絮衣,惟中間前面的一人所 披鎧甲帶彩繪花邊。三號坑共出土步兵鎧甲武士俑64件,其 中南廂房42件,北廂房22件,他們沿廂房周壁面內相向對稱 排列,兩列橫叭之間形成災道,說明這些武士俑的排列,不是 戰斗隊形的編組,而是瞥衛的行列。此外,坑內還出土了 300 多件實用青銅武器,其中鋼殳有30件,圓筒形,首呈多角尖錐 狀,出土時有的還保存有殘髙1米的木柄。不同于一、二號坑 出土的戈、矛、劍等武器用于近距離格斗,殳主要在儀衛中發 揮作用。綜觀三號坑,無論其建筑布局還是車馬特點,無論其陶俑排列還是兵器配備,無不反映出它是指揮千軍萬馬的駐 軍統帥的帷幄,是不同于一、二號坑的一個特殊俑坑,這樣,三 號坑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古代軍陣指揮部完整的實物彤象資 料,而這是迄今為止世界考古史上惟一的發現。
在二、三號坑之間,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未建成的廢棄 坑,面積約四千六百平方米。它可能是與一、二、三號坑同時 挖掘的一組俑坑。它所以被廢棄,當與秦末農民大起義有關。 公元前209年,亦即秦始皇駕崩的第二年t陳勝、吳廣在大澤 鄉揭竿而起,農民起義軍勢如破竹,其中一支在周章的帶領下 直逼秦都咸陽。這下秦二世胡亥慌了神,急忙召集群臣商量 對策D少府章邯出了主意,他說在酈山服役的刑徒可以武裝 起來抵抗農民軍,情急之下的秦二世現在也顧不得許多了 ^^5人總比死人重要,遂采納章邯的建議,匆匆大赦。當此 之時,現在稱為四號坑的俑坑大概正在修建之中,既然來了赦 令郵山徒”轉而成了章邯手下對付農民軍的士兵,此坑的修 建自然也就中途夭折了。
由于四號坑僅有土壙,未發現木構建筑遺跡和磚鋪地,也 沒有陶俑、陶馬等文物,我們無法知道它若建成,里面又是怎 樣的格局,但從一、二、三號俑坑發掘的情況判斷,四者應是一 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軍陣體系。這是 一個復活的地下軍陣!它再現了秦王朝軍隊的兵強馬壯。訓 練有素。其步伍之嚴整,其組織之嚴密,其氣勢之磅礴,無不 令人感到,對于擁有這樣一支軍隊的秦王政來說,“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但是,秦始皇為什么要修建這樣一個大規模的地下軍陣? 是為了顯示他建立了并吞八荒囊括四海的偌大功業?還是為 了紀念在建立偌大功業中犧牲的千萬將士?或者還有其他的 原因?也許我們仍可以從那個“事死如事生”的古老傳統中找 到答案。為了死后繼續生前的享樂,古代的君王都非常注重 修建墳墓,秦始皇也不例外。但秦始皇畢竟又是秦始皇,他自 有他的過人之處,當別人只考慮要在地下王國繼續生前世界 享樂的時候,他還要考慮如何在地下也讓享樂保持得更長久。 這位一統天下的千古一帝既然相信自己會靈魂不死T肯定也 相信那些被他消滅的山東六國貴族同樣靈魂不死,他袒心有 朝一日他們會找來報仇么他就有必要準備一支地下御林 軍,把敵人堵截在自己的王國之外,這大概就是為什么兵馬俑 坑要設在秦始皇陵東門以外而坑中的兵馬俑又面向東方的原 因所在吧。但要準備一支怎樣的御林軍呢?幾寸高的木人木 馬當然人不了好大喜功的秦始皇的眼,他相信的是他的虎賁 之士,是他們在征服六國的戰爭中建立了赫赫功勛,那么也只 有他們可以擔當起保衛自己的重任。然而,作為國家支柱的 軍隊又怎能成為殉葬品?更何況,人殉制度也已為人們所不 容。那么在他看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只有制造一批真得不 能再真的仿制品,于是俑的身材、服飾、神情無不酷似真人,至 于手中的武器,則徑直用真的好了。史載秦始皇曾下令“收天 下之兵,聚之咸陽”,俑坑中的武器,說不定正是這“天下之吳”中的一部分。應該說,兵馬俑就是秦始皇出于功利目的(保衛 地下亡靈)而極力模仿實物的結果。
(4)史無前例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臨潼縣城以東約五千米的驪山北麓。
2200年風雨剝蝕使這座陵墓失去棱角分明的線條顯得 較為和緩,但龐然臥踞的偌大規模和俯瞰平川的恢宏氣勢依 然令人感受到“千古一帝”的威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 帝的陵墓,也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陵墓中埋藏 的珍寶價值更無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未知數。
沿著石階便道向上登攀,穿過夾道石榴樹叢登上冢頂平 臺,極目遠眺,面渭水蜿蜒如帶,南臨麵山參差連綿。陵墓 建在驪山北簏沖積扇上,東西向莽莽平川一望無垠。
在“我輩復登臨”愿望得到滿足的同時,你的心頭恐怕不 免會掠過幾絲惆悵;“人事有代謝f往來成古今”,滄桑歲月改 變了一切。人們禁不住會叩問歷史:陵冢的本來面目究竟何 等模樣?除了巨大的陵冢,當年陵園到底何等景象?
①宏偉輝煌的皇陵。 —
目前秦始皇陵底部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底面積 12萬余平方米。綜合各種測量數據,原先陵冢底部南北長 515米,東西寬485米,底面積25萬余平方米,比現存規模大 1倍以上。西方古代文明有過“世界七大奇跡”,其中遺存于 今的只有埃及金字塔。在那些古埃及法老的陵墓中,最大的 胡夫金字塔底座每邊長232米,底面積53S24平方米。拿秦始皇陵與胡夫金字塔比較,秦始皇陵的底面積比胡夫金字塔 大3.64倍。
據《史記》記載,當年這座陵?!案呶迨嗾伞?,折合12仏6 米,比大雁塔髙〖倍。秦始皇陵的現存髙度測量數據眾說不 一,主要因測量基點不同造成。這里的地形頗似魚脊,南高北 低,中間高東西兩側低,落差很大,站在不同基點上測得的數 據自然不同。加上陵冢封土流失后積存于周圍區域,附近地 基明顯抬高,陵冢相對髙度更顯下降D例如:以北側碑石為基 點測量為47.6米;從西此角原內城垣基部測量為76米;站在 更遠的陵園外城北垣中部測量為87米。歷史學家會同冇關 專家仔細查勘計箅了陵冢周圍堆積的后期沖積土層,估計原 陵冢髙度比目前大約髙三十余米,與從陵園外城北垣測量的 高度數據恰好相吻合。
陵冢上當時也栽有樹木,但不是石榴,而是松柏。一來因 為秦代還沒有引進石榴;二來這是中國人的古老習俗,人們相 信冥冥中有一種恐怖動物叫做“罔象”,專門潛人墓穴攫食死 者的腦髄和肝臟,而松柏散發的特殊芳香會使“罔象”畏懼而 不敢前來。因此,當年陵冢是一座松柏蔥郁的人工山。秦始 皇就把他的陵園定名“麗山",也叫“麗山園'
歲月流逝抹平了陵園地面建筑的所有痕跡。好在考古勘 查已基本探明陵園的布局結構。讓我們站在秦始皇陵冢頂, 借助形象思維復原這里歷史上有過的宏偉畫面:陵園是一座
占地二百多萬平方米的長方形巨大建筑。巨大的陵冢雄踞在陵園中心的南側,環繞陵冢有呈長方形“回”字狀的內外兩重 城垣,內城垣南北長1355米,東西寬580米;外城垣南北長 2165米,東西寬940米。城垣底寬8米,按通常比例推算,城 垣高達20米以上D城垣四面各有一門,除四門城樓外,四角 還有角樓。當年陵垣上旌旗獵獵,迎風飛舞,甲士執戈,凝然 肅立,好一派森嚴肅穆氣象!
內城是陵園的核心。除陵冢占去南半部外,它的北半部, 即從陵冢到今公路以至更北的這一區域當年還有些什么?猜 想像一座富麗堂皇的巨型宮殿吧!它的面積達4500平方米。 雖然對它的建筑形制、高度與裝飾目前所知甚少,但僅有的發 現卻意味深長。這是一塊巨型夔紋瓦當,直徑6〖厘米,人稱 “瓦當之王”,現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中展出。61厘米這個數字 本來箅不得嚇人,可是,61厘米直徑的瓦當之大卻超出了我 們的想像^它像一張小圓桌子。瓦當不過是簡瓦前面的飾 件,用于宮殿屋檐下遮擋保護椽頭。瓦當的直徑與簡瓦的寬 度相等。這塊巨型瓦當,我們可以知道這座宮殿上覆蓋的是 巨瓦。如同根據一個人的鞋碼大小和步間距離可以推算出他 的身髙一樣,由巨型瓦當和臣瓦.我們可以做一種合乎常識的 整體構想,使用這艘巨大瓦當的宮殿,該是何等的氣勢!何等 的宏偉輝煌!
這座宮殿的名稱叫寢殿,專門供秦始皇死后的靈魂飲食 起居3據史籍記載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立于墓側”。 照這種說法,在陵冢旁邊建造寢殿也算楚秦始皇的一大發明.
中國古代原始宗教認為,人死之后只不過進人另一世界。 死者的靈魂保藏在墓室內,也和活人一樣需要飲食起居。所 以,自春秋晚期有了墳墓之后,都在墓頂建造寢堂(王族叫寢 殿),四是供奉,叫“事死如生”。但墓冢頂部的面積畢竟有限, 無法建造巨型寢殿,于是秦始皇搞了番改革,把寢殿移建在陵 冢北側o寢殿的規格和皇帝生前居住的宮殿完全相同,供奉 程式也完全一樣。殿內設有皇帝的座位(叫神位)、床榻、幾 帳、匣柜、被枕、衣服及其他生活用品。宮人們如同秦始皇在 世時一樣,每天為他的靈魂收拾整理床鋪,端來盥洗用水,一 日供獻四餐,由國家委派級別相當髙的寢園令掌管這些事務。
相隔2200年的現代人想像官人們一本正經誠惶誠恐地 侍奉并不存在的皇帝的情景,不免會感到有幾分滑稽。但這 卻是歷史上絕對真實的一幕。
內城北半部除發現寢殿遺址外,還有排列成組的便殿基 址,特別在今公路北側分布更為密集??梢娏陥@的內城相當 于皇宮。
內城與外城垣之間的框狀區域,至少已發現幾組地表建 筑遺址。據發現的文物判斷,它們是陵園中掌執陵寢彳共奉膳 食的侍從史會,包括宮女、警戒守衛人員的住所等。
②思而不解其果。
切莫以為具有雙重城垣的陵園便是秦始皇陵區的全部。 兵馬俑坑的發現和隨后在附近展開的大范圍考古調査使入們 的眼界與思路豁然潤開。秦始皇陵坐西朝東。坐西,本是當時的傳統葬俗,以東向 為尊,西方為上。秦始皇的先祖們,無論陜西鳳翔縣秦西陵的 18座秦公墓園,還是臨潼縣秦東陵的秦王陵園,方向均坐西 朝東。秦始皇也不例外。地宮墻的四周雖都有斜坡通道,但 其他方向勻各有1條,惟獨東門有5條,證明東門是面對朝向 的主門^從陵園外城東門延伸出去的東門大道相當于后世的 “神道”,是整個陵區的主要通道。在陵園以東約四千米的臨 潼縣大王鎮石張村附近,至今殘存一座約七米髙的秦闕,那大 約是進入秦始皇陵東門大道的標志。經初步勘查,陵區至少 包括南北與東西各為7.5千米,方圓約五十六平方千米的范 圍。
在以東門大道為軸心的陵區兩側f現已發現大量陪葬墓 和各種殉葬坑。
外城垣以東約三百五十米外的東門大道南側,發現一片 陪葬墓群。經試掘其中的7座,死者有男有女,年齡10?30 歲不等,尸骨有的四肢分離,有的身首異處,有的身上遺留箭 鏃,但金、銀、玉器各種殉葬品卻顯示出生前身份高貴非同一 般3這里埋葬的楚秦始皇的公子和公主。秦二世繼位后,為 了鞏固統治t對他們大加殺戮。這種骨肉相殘事件,歷史上屢 見不鮮D陪葬墓群以東發現3行密集排列的80座馬廄坑。 馬廄坑有多種形狀,分馬廄和俑坑兩類,馬廄坑內葬有馬匹, 并有陶制跪坐圉夫(馬夫)俑和盆罐等喂養馬匹的工具;俑坑 內僅有跪坐俑和工具。
東門大道北側除發現著名的兵馬俑坑外,也有陪葬墓分 布,此外,還有尚未判明殉葬物的殉坑。
深入全面細致的勘查與發掘尚待進行。方圓56平方千 米內隨時可能爆出特大新聞。不過,可以肯定一點:根據陵園 建筑遺跡分布圈出的這一范圍無疑是相當保守謹慎的,實際 上當年秦始皇陵的范圍肯定大得多。究竟可能有多大呢?按 照一種富于想像力而又言之成理的觀點,它的盡頭直到黃海 之濱!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5次大規模出巡,3次直抵東方海 濱,并刻石歌功頌德。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據《史記》記載,秦 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立石東海上朐界,以為秦東門?!?在今江蘇省連云港市西南的朐縣海上豎立起了帝國的東大 門。二千多年來t從來沒有入把它與建造秦始皇陵這兩項同 時進行的工程聯系起來作過思索。直到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 之后,有心人才猛然發現,那座“秦東門”的位置,恰好正東對 準秦都咸陽與秦始皇陵東門大道。咸陽——秦始皇陵——秦 東門恰好位于同一緯度!
怎么看待這一令人震驚的事實呢?也許是極偶然的巧 合。但更有可能是精心設計的安排。聯系到一律面向東方肅 立的兵馬俑和整座陵園坐西朝東的總體設計,聯系到秦始皇 好大喜功的性格和終其一生對東方蓬萊仙境的極度向往,把 遠在1000千米外海濱的“秦東門”視為秦始皇陵的組成部分 應當是有道理的。
遠在2200年前,在現代測量儀器遠未發明的技術條件 下,人們怎么測出這條緯度的呢?人們怎么掌握地球表面髙 精度測量與計算技術的呢?這是秦始皇陵留給我們的一個神 秘的不解之謎!
③皇陵又一疑惑。
面對秦始皇陵下一片空曠的原野,游覽過金字塔的游客 不免會為之惋惜:既然秦始皇建陵耗用的人力物力財力遠遠 超過古埃及金字塔,當年何不干脆建一座“世界之最”的金字 塔?為什么這里竟然沒有留下一塊古代石刻?
并不是這位皇帝的一念之差。秦始皇建造陵墓的目的本 來就不是供后人瞻仰懷念。他雖有超越一切的無限權力,卻 不能超越傳統文化觀念u他同樣深信存在“罔象”,這是無法 逾越的障礙。如果造一座巨石陵墓,陵上怎能栽植松柏?怎 能防止“罔象”危及靈魂安全?
秦始皇陵前沒有留下任何石刻,原因也并不在于技術能 力。中國古代的石刻至少在殷商時期(公元前16世紀)已經 出現。秦代早期遺留的石鼓文至今仍陳列在:lb京的故宮博物 館。秦始皇出巡時也曾多次刻石銘功。修建秦始皇陵時更是 大規模開采石料,單是秦始皇陵西北不遠的今鄭莊、磚房村一 帶,就有一座占地達75萬平方米的石材加工場,直到20世紀 40年代末,那里仍遺留遍地巨石。但建陵使用的石材統統都 被埋人地下。
為什么連塊墓碑也不留呢?人類社會的許多事物都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出現的。墓碑也是如此。中國遠古時 的“碑”只是豎立在宗廟門前的木柱。秦代還沒有在墓前放置 墓碑石刻的墓葬風俗。我們知道,在秦始皇之前的戰國時期, 各國都沒有這類制度風俗。如果秦始皇開創這種制度,歷史 必定有所記載,而且一般也會被西漢王朝繼承?;旧先P 承襲秦代墓葬制度的西漢王朝所有皇帝陵墓都沒有墓碑石 刻。由此可以斷定,秦始皇瞍當年也沒有墓碑石刻。
順便說一句,也有人對秦始皇陵沒有皇后陵感到奇怪。 這一點,倒是與這位信奉極權主義的皇帝性格及思想邏輯一 致的。雖然有“后宮列女萬余人”,她們也為他生了二十多個 兒子、十來個女兒,但秦始皇沒有冊封過皇后。他似乎對她們 持“一碗水端平”的態度,自然也用不著為皇后建造陵墓了。
④半裸俑和最重的秦銅鼎的發現Q 接著考古工作者在石鎧甲坑附近又進行了進一步考古鉆 探,在此坑南部40米處又發現了一座呈東西向長方形、兩端 分別有斜坡門道,長72米,寬12?14米的陪葬坑。1999年5 月,始皇陵考古隊對詼坑進行了試掘。此坑內有東西向過洞 三條,其建筑結構與石鎧甲坑基本相同。在此坑的中部發現 —件重達212千克的銅鼎,銅鼎通高60厘米,是目前發現重 量最重的一件秦銅鼎。銅鼎子母口內斂,中徑60.5厘米,附 耳鼓腹,下有三個蹄狀足。鼎腹部均勻排列有兩列六組變形 蟠螭紋,交錯纏繞,圖案精美刻畫精細。鼎足部有獸面紋,顯 示出變形饕餮的獰厲。此鼎應為秦王室禮制重器,它為研究秦代禮制和青銅制作工藝有著特別意義。
在此坑北部過洞里僅九平方米的試掘方內,出土了十余 件雕塑精致、風格獨特的秦代陶俑。這些陶俑與秦俑坑中的 俑明顯不同是它們均赤裸上身和下肢,只在腰部飾一短裙。
出土的這十余件陶俑形體大小,雕塑造型各不相同。陶 俑的外表還飾有白色、紅色彩繪,裙上并飾有菱形、星狀等彩 繪圖案。這彳比雕塑的發現更顯示出秦代雕塑大師的塑造技藝 和寫實主義風格。據考古專家推測,這些俑似為角抵等“百 戲”藝人身份陪葬地下侍奉秦始皇的。
⑤六件彩繪跪射武士俑和一件綠面俑的出土及保護。
秦兵馬俑二號坑發掘第二階段,以清理二號俑坑弩兵軍 陣為重點。棚木層以下的陶俑等遺物逐漸被揭示出來。目前 已出土六件彩繪顏色保存完好的跪射武士俑和一件彩繪級面 俑。這幾件彩繪秦俑,有的已全部面世,有的則安詳倒臥,有 的則半霜尊容,這樣大面積保存完好的彩繪秦俑是十分罕見 的。
從發掘現場來看,首先這幾件彩繪俑的顏料結構與分布 各不相同。有的在陶俑上涂一層生漆,再在生漆上繪一層顏 料或兩層顏料;也有的僅在某些部位只涂一層或兩層生漆而 不彩繪的。其次這幾件陶俑彩繪顏色也多姿多彩,發髻及發 帶上主要為赭石色或朱砂紅,面部為粉紅色,領部為粉綠色, 手為粉白色或深紅色,袍衣為粉綠色,腿部為粉綠色或深紅 色,腳面為粉白色,方口履為赭石色等等^再次,這幾件彩繪秦俑造型藝術寫實,整個形體的比例同真人大小,細致的面 部,也刻畫真實D這些形象生動逼真艷麗的秦俑,是秦兵馬俑 雕塑藝術精品的代表作^
1999年9月10日,考古工作者還在二號俑坑發現一件 臉部涂有綠色的彩繪跪射武士俑頭,這是自秦誦坑發現25年 以來的首次發現。這件綠面俑迥然異于其他已經出土的秦俑 面孔^有人認為這可能是長時問埋藏或其他物質原因使其顏 色發生了化學變化所致;也有人認為是秦代工匠有意模仿某 些膚色較深的真人來繪制的;也有人認為可能是某個工匠的 惡作劇所為??傊?,眾說種種,有待進一步研究考1正。
由于秦俑彩繪保護研究在實驗室已走過了十多個春秋,
PEC200等作保護劑,經多次噴涂,使得這幾件彩繪秦俑得到 了有效保護,至今仍色彩如初。這標志著秦俑彩繪保護研究 巳成功地從實驗室階段進人了發掘現場,為以后彩繪秦俑現 場的保護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