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十三陵中有一個太監墓格外的顯眼,因為在歷代皇帝陵寢中出現太監墓是很少的,據悉這個墓的主人是王承恩,那么可能就有人十分疑惑了,王承恩為什么能葬入皇陵?還有他這個太監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了?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下這位太監群體中的清流,看看他是怎么忠君愛國的。
王承恩為什么能葬入皇陵
王承恩是崇禎皇帝手下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這個職位在明朝太監中真的是位高權重了,從這也可以看出王承恩是深得崇禎皇帝信任的。不過讓王承恩在歷史留下好名聲的還是因為他的忠君愛國。大家都知道崇禎皇帝是明朝嚴格意義上的最后一任皇帝,王承恩也是這個皇帝的最后一位太監,亡國之際,像這樣位高權重的太監一般不出買自己的主子就不錯了,不可能說還一直跟著皇帝。
但是王承恩就是這樣的一個太監,當時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禎皇帝看大勢已去就前往煤山上吊,當時崇禎皇帝身邊的大臣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但是王承恩卻一直在崇禎皇帝左右。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而王承恩也跟著吊死在了崇禎皇帝旁邊的一棵樹上。從這就可以看出王承恩是一位忠君愛國的太監,所以說他是一個好人,至少對明朝皇帝,對明朝忠心。
后來的順治成為了清朝開國皇帝,他被王承恩的忠君愛國之心感動了,于是就在崇禎皇帝的陵墓旁給王承恩也修建了一個陵墓,讓王承恩可以永遠守護十三陵,也是依次贊揚王承恩的忠君愛國精神。就這樣,王承恩也以一個太監的身份進入了皇陵,可以說,他的一生是光榮的,雖然結局悲慘,但是精神卻十分偉大。
歷史上的太監給我們的印象一般都是十分不好的,例如魏忠賢,趙高等等。但是其實歷史上也有很多好太監,除了王承恩外,還有鄭和,蔡倫等。其中的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蔡倫更是四大發明造紙術的發明者。所以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不能一棒子全部打死,這就像皇帝有暴君,有明君一樣。